韩延华 全国中老名医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方案

时间:2014-03-19 18:5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有关内容制定。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骸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2006年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标准:
    (1)子宫内膜异位症
    ①症状:疼痛(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等)、不孕。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阴道B超或腹部B超、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
    ①症状:痛经(半数以上患者有继发性痛经,且渐进性加重);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多为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也可为突起不平,质硬;影像学检查(阴道B超或腹部B超、盆腔CT及MRI)发现腺肌病病灶;血清CA125水平多数可升高。
    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型
    主证:小腹胀痛拒按,经前或经期加重,甚或剧痛昏厥。
    次证:平素情志不遂,胸闷不舒,纳食不佳,面色晦黯,经前乳房胀痛,经血滞涩难下,色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有力。
    以上具备主证、次证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2、肾虚血瘀型
    主证:经行少腹刺痛。
    次证:月经后期,闭经,量少,色黑有块,甚或不孕;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有色素斑,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以上具备主证、次证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3、寒凝血瘀型
    主证:经行小腹冷痛,得温痛减。
    次证: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块;平时白带量多,腰痛如折,四肢不温,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不禁,面色晦黯;舌淡,边有瘀斑瘀点,苔白滑,脉沉涩。
    以上具备主证、次证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4、湿热瘀结型
    主证:小腹灼痛,经前或经期加重,。
    次证:月经量少,色红,质稠成块;平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边尖有瘀点,苔少或花剥而干,脉涩而数。
    以上具备主证、次证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
二、治疗方案
    1、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内异止痛汤加减。
    2、肾虚血瘀型
    治法:补肾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补肾活血调冲汤加减。
    3、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药:温胞止痛饮加减。
    4、湿热瘀结型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韩氏妇炎汤加减。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中关于内异症痛经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治疗后疼痛消失,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2)显效:治疗后痛经明显减轻,各项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
    (3)有效:治疗后痛经减轻,各项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
    (4)无效:治疗后疼痛及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